漳州中利機械設備有限公司
??Zhangzhou Zhongli Machinery Equipment Co., Ltd
經過20多年的發展,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條件漸次形成,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1.市場有空間。產量大幅增加。以平菇為例,大約以每年20%左右的速度遞增,產銷兩旺。雙孢菇、金針菇近年來也一直呈穩步增加的趨勢,尤其反季節產品大量增加。干品鹽漬品需求旺盛。干鮮皆宜的黑木耳、銀耳、猴頭菇等傳統品種,呈快速增長的價格趨勢,尤其是黑木耳干品,已達到60元/公斤。珍稀品種進入普通消費。以柳松菇、雞腿菇、杏鮑菇、白靈菇等品種為代表的高檔珍稀品種,近年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。據資料介紹,發達國家的食用菌市場。由于勞動力價格等同題,供需缺口急速拉大,甚至由出口國變為進口國。如俄羅斯大量進口我國的雙孢菇,韓國大量進口我國的香菇或菌棒產品等??傊?,大部分品種市場空間還較大;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,消費群體將逐漸向中、低端消費者擴展,市場將不斷擴大。
2.食用菌園藝技術的日益成熟。食用菌生產技術本身涉及許多農業科學領域的知識,如微生物學、遺傳學、生態學、栽培學、氣象學等等。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此基礎上還需具備制冷、機械、建筑、保溫等工業技術。隨著對食用菌生理生化研究的深入,在生產中廣泛采用了各種行之有效的生化手段,不僅使產量提高了10%至100%以上,還有效地提高了菇的內外品質。
3.設施化生產硬件不斷創新。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現代農業典型生產方式,一定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做基礎,而且要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產線,保證周年不間斷的生產。建一座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,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現代化廠房和設備、設施。而且生產有著連續性的特點,一旦生產中斷,必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市場份額的丟失。傳統的食用菌生產,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,現在則向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,技術革新和經營格局也向專業化和產業化傾斜。如,各個生產環節都研制出了提高效率的專為機械,其綜合農業領域的技術和設備也運用到了食用菌生產上,在不同環節還出現了明顯的專業分工。當然,我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,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的工廠化、自動化相比,但各地都出現了一些食用菌專業村、專業鄉甚至專業縣,也出現了頗具規模和實力的食用菌工廠或公司,成為我國食用菌專業化和產業化的先行者。
4.工廠化生產的人才隊伍的出現。企業之成敗往往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管理問題,是企業的運行機制是否可以保證工藝技術的準確到位,正確實施。企業化的運作特點決定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需要懂經營、善管理的經營人才,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生產實踐的專業技術人才,需要了解市場、營銷能力強的銷售人才,需要具備食用菌生產經驗并適應工廠化生產作業的技工人才。經過20多年的工廠化生產過程的打磨,出現了一批懂管理、會經營、有技術的專業人才。
5.工廠化生產管理體系的逐漸形成。主要體現在產品標準化、工作標準化、管理標準化。一是產品標準化。建立產品的企業標準,包括從菌種、原材料一直到產品包裝出廠、運輸、上貨架的整個生產過程的規范要求。與此同時,還要相應制定保證產品達到標準的管理制度,即生產工藝、操作規程及衛生防疫制度。企業標準要堅持高起點,不僅以國內行業標準為基礎,而且盡量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。二是工作標準化。使標準化生產工藝得到切實執行,用工作標準化來保證產品標準化。重點是抓培訓,抓過程,抓反饋,整個生產環節始終處于符合標準要求的穩定可靠狀態。三是管理標準化。建立ISO9001-2000質量管理體系和HACCP食品安全體系,強調滿足顧客的需求,并爭取以超越顧客期望作為管理原則,變傳統的監督管理模式為自主管理模式,變產品的事后檢驗為對危害的源頭控制。
6.專業化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。食用菌工廠生產的配套行業逐步興起。社會發展是以分工專業化為方向的,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也不例外。從歐美蘑菇工廠化生產發展的歷程看,生產的分工是逐漸細化的。在菌種供應、培養料發酵、覆土加工等生產的各個環節,都形成了互相聯系而又各自獨立的企業。從趨勢上看,今后一段時間內,我國食用菌工廠生產的發展速度要高于歐美和亞洲其它國家,工廠化生產的配套行業極有可能隨之崛起。
7.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不是轉基因產品。
食用菌作為一種大型真核微生物,生物學特性表現為多個細胞核,針對多個細胞核生物的轉基因研究,目前仍是世界性難題,全球還沒有一個通過轉基因技術開發出來的食用菌菌種,因此工廠化生產的蘑菇不是轉基因食品。